我们在工作中,也许会不时需要给同事一些参考网页资料,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参考, 或者自己要收藏保留一些参考信息的网页链接。
给出参考资料的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聊天工具,一下子扔一个或几个「网页链接」过去。例如:
之类的……
但麻烦的是,参考网页的内容可能很长很长,我们只想引用或注意其中一小段。这时我们该如何是好? 打开一个网址,看到几屏幕的网页,慢慢去搜索发现?
高效搞定事情,尽情享受生活
我们在工作中,也许会不时需要给同事一些参考网页资料,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参考, 或者自己要收藏保留一些参考信息的网页链接。
给出参考资料的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聊天工具,一下子扔一个或几个「网页链接」过去。例如:
之类的……
但麻烦的是,参考网页的内容可能很长很长,我们只想引用或注意其中一小段。这时我们该如何是好? 打开一个网址,看到几屏幕的网页,慢慢去搜索发现?
有时,我们人在外,常用文件也不在手边,客户或老板偏偏要求微信上立刻发文件给他看。
有时,在群聊中发个文件,可是有的小伙伴很久才看到,看到时文件「已过期」「已清理」了,想重发的话手头又暂时没有……
一般来说,按照经典思路,这类问题的标准解决方法是:把常用文件存在「同步云盘」上,然后安装一款云盘的手机端App,这样走到哪里都能发得出文件了。
Windows10 似乎又砍了一堆功能!
传说中的雷蒙德软件巨头,桌面蓝屏的缔造者,WindowsMobile的终结者,全球扫雷游戏的推广者,空当接龙的传承者,各类神秘Excel公式的创造者,项目花式命名大赛冠军, (此处省去30个头衔)…… 微软,有个神秘的部门,叫做「砍刀部」。
「砍刀部」有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你们喜欢什么项目或功能,我们就砍掉什么。当然,以上是坊间的笑话,不要做数,不过有一点很明确,微软的确在这几十年来,砍掉了不少产品或功能,其中不少让人唏嘘不已。
例如:命运多舛的 微软手机系统 , 经历了一系列「折腾」最终被砍。
Windows CE → Pocket PC → Windows Mobile
→ Windows Phone → Windows 10 Mobile
希望提升工作效率的朋友们,一定会知道「记录」的重要性。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实践,无论是希望「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无论是套用 PDCA 还是 GTD,最终的源头都是需要记录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
我们中不少人会去做「工作日志」或者「私人日记」,这是个值得鼓励的习惯。从自我改善角度来说,做好日常记录是一切的基础。
但「记录」这件事,有个天生的缺陷,就是麻烦(就是「记录成本」问题)。
我们以「记账」为例,大家都知道记账好,可以弄清开支,开源节流;但是我们日常记录账务的过程会非常麻烦,在以往坚持主动记账需要有良好的习惯的和意志力,火箭君也做不到。不过,时代变了,现在「记账」一般已经不是什么特别的问题了, 有些记账的App直接可以「随手拍」拍下账单进行记账;有些支付类App 则会把 我们消费的时间地点自动分个类,辅助我们记账。我们不用特地去「记录账单」,只要稍微花点心思整理一下账单即可,至于是每天整理?每周整理还是每月看一眼,这都无所谓了, 反正记录就在那里。
最近 苹果发布了iOS14 的更新预览版,我们想必已经看到很多介绍文章了。 大多在讲界面改善,屏幕小组件,画中画 之类的比较「显式」的变化。 然而,火箭君却被一个相对比较小众的更新点所吸引。这个更新,感觉可以大幅改善我们的生产力, 那就是 iOS14 添加了 Apple Pencil 的「涂文字」功能。
为了看看这个「涂文字」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提高生产力,火箭君在自己的平板上安装了 iOS14 预览版,特地在不同应用里试用了一段时间这个「涂文字」功能。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苹果笔在iOS14下的试用的感受。
iOS4 带来了全新的界面风格
前段时间我们提到了近几年「印象笔记」在产品更新上加大了力度,一下子添加了诸如:「思维导图」,「便签」,「印象识堂」,「清单」「Markdown」…… 等等一系列功能。
其中,有说到一个当时还在内测中的功能:「模块化」笔记。现在这个「模块化」笔记功能,已经以「beta版」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测试了。 火箭君也在第一时间下载了beta版,进行抢先试用。
所谓的「模块化」笔记,相信大家如果用过或者看到过 Notion 笔记,就一定不会感到陌生。Notion以其独特的「模块化」笔记,自从出世就能惊艳四座。由于彼时印象笔记还没有可以抗衡的功能,所以Notion 也因此有了「大象杀手」之称。
我们以前介绍过「子弹笔记」,「子弹笔记」是一种让人立刻能够 get 到要点的记录方法。
「子弹笔记」中的「子弹」一般就是行首的一个图标,这个图标高度归纳了信息,如同子弹一般直击人心。无论是给别人看,还是给自己将来做回顾用,标记「子弹」都是值得参考的做法。
更多时候,我们如果不常做笔记的话,表格处理可能是少不了的,如果表格处理中也能运用「子弹笔记」的精髓,一定能让我们的报表报告直接数据要害,并且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清脑中的思路。
制作「思维导图」的应用工具有很多,我们之前也介绍过多款。
不过,一旦说到专业的脑图领域,最终大家的讨论一般都会逐渐汇拢到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款工具上。这款工具名为「**TheBrain」**,已经在「脑图」的专业领域大名鼎鼎。无论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专业的工具,火箭君觉得,哪怕我们留意一下 TheBrain 的功能和设计思路本身,也已经相当有启发。
「TheBrain」是一款专业的脑图应用,其所有信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节点进行连结,最终形成一个看似杂乱实则有序的 网状结构图,这张图就像我们的神经网络一样。TheBrain (大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在外办事,正好需要从一台常开的电脑上,去取一个文件,我们该怎么办?周围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有:
常开的机器上安装 TeamViewe之类的远程控制软件r, 不时可以用手机上的专门App远程访问
或者, 远程电脑上安装一个「XX云」之类的同步工具,实时共享文件,手机端可以随时接收文件(或上传文件)。如果手机和电脑是是「苹果全家桶」,那么iCloud Drive 就可以立刻解决了。
又或者,购买一个NAS设备,文件都存放在上面,一般现在不少NAS都自带外网连接访问功能,可以手机远程访问。
以上这些方法,有些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前段时间出事情的T……),有些需要额外付费(甚至还要不少钱,例如:NAS),有些则需要我们事先规划好文件的存取范围和目录。
最近苹果开了WWDC发布会,宣布了一些开发者关心的消息,以及苹果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引起舆论轰动的是,关于苹果 Mac电脑及拿过来会采用苹果自家(Apple Silicon)的 ARM 芯片,取代目前 Intel系 CPU。
Mac 电脑这些年来一直受缚于 Intel的 高功耗/低性能上,难以施展拳脚。例如:早些年搭载 Intel 移动端CPU 的「12英寸 MacBook」,不知大家还记得否?「12英寸 MacBook」超级轻薄,但是性能也超级弱渣,现在苹果已经砍掉了这条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