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长见识,介绍5款「非常昂贵」的 生产力 App 组合

使用这个 App 组合包的话,每个月将花费我们超过 160 美元 (没有看错)

里面的 App 有些火箭君也是首次看到, 其中有些新的思路和启发。比如:为什么有人愿意花这么多钱仅仅收发邮件?里面是否包含着未来生产力工具的一些方向?或者是,单纯的只是有钱任性?

摘译自《The Most Expensive Productivity Apps Right Now》/ 原作者:Francesco D’Alessio /(原文出处见文末)

以下正文

只是为了好玩,我决定看所谓「最昂贵」的生产力 App 组合,以及这个组合每个月会花费我们多少钱。

经过观察,我相信下面这个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大多数日常的工作,如果钱不是问题的话。 我从5个主要方面,来看看有哪些「昂贵」的生产力工具:

  • 待办事项列表类
  • 日历应用
  • 笔记应用
  • 项目管理
  • 电子邮件

通常人们会投资于一些自己觉得值得的生产力工具,但一般不会是所有上面这些工具的组合。

1. 待办事项列表类 (每月 20美元)

Sunsama 看起来像是最昂贵Todo类App的候选者,这个基于日历的任务管理器提供了一种专业的方式来组织来自不同来源的任务,每月要花费20美元。

Sunsama 可以 同步 Google Calnedar 和 Outlook日历, 并将它们放到一处进行日程和任务管理。它还能从其它 Web App,诸如: Trello,Asana,Todoist,Slack 中撷取任务,将它们汇聚在一起。

2. 日历应用(每月6.25美元)

Morgen 似乎是目前 Linux/Mac/Windows 平台上管理日历最昂贵的选择,价格为4.50英镑,约合6.25美元。

Morgen 和 上面所说 Sunsama 类似,是一款将不同来源日历汇集到一处的「聚合器」。 支持 Google Calendar/ Zoho / Exchange / NextCloud / CalDav订阅协议 ……

3. 笔记类应用 (每月15美元)

Roam Research 一直以其价高而闻名,但其背后的爱好者群体却一直都不在乎这点。Roam Research 几乎是最昂贵的笔记本之一了。

Roam Research 是较早将「双向链」引入电子笔记的 App。 并且启发了后面很多款笔记应用。 Roam Research 更多在专业和学术领域发力,其高昂的价格也筛选出了一批对笔记链接「确有所需」的用户。


4. 项目管理应用(每月 $99)

Basecamp 可以用于免费计划(仅限于3个项目) ,但是无论你的团队中有多少人使用这项服务,都需要99美元的固定费用。因此,一个想要3个以上项目的个人用户可能不得不每月支付99美元来管理个人的项目,非常昂贵。 但尽管如此,BaseCamp 还是在全球有无数的订阅用户。

(火箭君注:关于这个老牌的团队项目管理工具,对稍早期互联网历史有所了解,应该不会不知道 Basecamp 和 37Signals)

5.电子邮件客户端应用程序(每月30美元)


这是一款看起来很「惊艳」的App。对于那些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电子邮件上的人来说,或许很愿意为快速而且漂亮的电子邮件客户端支付每月30美元的价格。

一些使用过 Superhuman 的用户表示,无论是键盘快捷键,还是各种用户输入的衔接,抑或是提示细节,甚至是on-boarding, 都非常贴心。 Superhuman 支持多客户端,但貌似安卓还没有。

最后

总之,每月 160 美元,或一年 1,900+美元(不包括年度订阅折扣)这个总价是不是听起来很疯狂? 但谁能阻止 终极的生产力 应用追求者呢?

有兴趣来晒晒看大家每年在生产力应用上的年度预算吗?

原文出处

https://medium.com/@francescod/the-most-expensive-productivity-apps-right-now-7ab6255fec85

【译】什么是 Zettelkasten 笔记法?传说中「卡片盒子法」?

本文内容摘译自 Reddit r/zettelkasten 频道 以及 zettelkasten.de 网站。封面来自:Bild mit Genehmigung des Autors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下:

(1)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每个人应该寻求符合自己的方法组合,而不是照搬某一个所谓 张三李四或卢曼 大神的方法。 方法要为目的服务,我们不是方法的奴隶。

(2)Zettelkasten 可以是具体的方法,也可以是抽象的体系,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在更多领域,但还是那句话,不要迷信,要独立思考。

(3)Zettelkasten 的精髓,可以几句话讲完的,没有必要出一本书,也不适合成为一种营销「噱头」,更不应该成为某种「鄙视链」的一部分。

以下正文:

What is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是德语,意为 「活动抽屉」 或「卡片索引盒」。

(火箭君注:其实就是我们以前的提到的 传统图书馆分类法 中的 分类抽屉。 这套体系早就被运用在信息管理的领域中)

从本质上讲,Zettelkasten 是一种记录和整理的方法,用来:

  • 存储和组织信息
  • 扩展我们的记忆
  • 产生新的联系和想法

要实现这几点, 我们可以通过 纸笔也可以通过 App,或者任何其它记录手段。

一般 Zettelkasten 方法包括:

  • 编号:首先,需要编写一个带有唯一 ID 名称/编号的 「容器」(可以是 纸质卡片,云笔记,电子文件)。一般建议使用时间戳作为 ID。时间戳不仅唯一,而且以后能看到信息的创建时间。
  • 原子性:尽量遵守「原子性」的理念,一个 「容器」 就存放一个想法,不要杂糅。 如果有多个想法,尽量分别录入到多个「容器」里(例如:多张纸质卡片)
  • 链接:现在我们有了很多「原子级别」的「容器」,每当我们添加新的内容时,可以考虑和已有的哪些「容器」进行关联。在回顾旧的内容时,也可以补充这种链接。 链接帮助我们在不同内容间跳转,串起一系列上下文和场景。 链接也能启发我们找到新的思路,产生更多的关联。(类似电子邮件里面的threads)
  • 跳转:其实就是 Wiki 那样的 超链接。 大多是App 和 电子文件 都以不同形式支持跳转,例如有些笔记软件 用 #/@/[[ 作为跳转链接开始的标志, 后面会填写一个标识,比如我们开头说的 ID。 应用程序可以更方便的实现跳转,而纸笔版本会比较吃力,需要自己去翻出关联的「容器」;比如:从另一个抽屉盒子里,翻出关联的纸质卡片。
  • 结构: 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思想是,当我们添加内容时,让类别或主题自然会有机地出现。如果预先设置了结构、类别或层次,可能反而会限制我们在看似不相关的想法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 元内容:当我们发现更多类似主题时,可以创建引用相关内容的所有 id 形成「元内容」(关于内容的内容,例如:索引,目录,分类列表)。
  • 永久笔记:为未来的自己写下「永久笔记」,就像写信给别人一样。尽量用清晰、简洁的方式撰写,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篇维基文章。「永久笔记」的目的是让将来的自己能够理解现在的想法。
  • 让自己理解:不要只复制粘贴信息。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自己能理解的方式来写。每次你阅读原始文本时,必须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所以,最好首先写下自己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将它保存在「容器」里。
  • 引用出处:虽然鼓励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但也鼓励在注释中引用原文。对于那些进行学术写作的人来说,特别必要。因为行业要求必须列出引用来源。(火箭君:一般来说有高度引用要求的话,会使用一个单独的引用管理器,Endnote,Note Express,而像 Zettlr 这样的应用程序甚至可以让你与 Zotero 集成。)

最后

火箭君觉得: Zettelkasten 并不是万灵药,但是可以很有效的对抗信息「无序化」以及「记忆流失」,通过链接还可能(只是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见解。 最后,通过多次回顾,自然会呈现出一些 类别,频道,目录, 这些不是预设的而是动态形成的。我们也可以据此进行归类,将一些「容器」(卡片)归到某些更大的容器(抽屉盒子)里。 我们可以想象:图书馆的分类抽屉就是这样来的。 这种方式源自古老的逻辑技巧:归纳法。

最后,为什么不能就把笔记文字图片放在一个电脑文件夹(或物理的活页夹)里面呢? 当然可以,很多组织单位都是这样保存归档资料的。 可能会丧失一些 Zettelkasten 带来的好处,但也有其它好处,因为那些文件夹几乎从来没有人会去翻阅或回顾,不会有人基于这些材料形成新想法,如果不是审计需要,大家很想烧掉这些文件。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折腾各种链接和索引了。 这就是手段为目的服务。

顺便一说 zettelkasten.de 是一个不错的海外介绍 Zettelkasten 的网站,收集了很多衍生的用法,有兴趣可以一看(不用番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