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报】Notion / Craft / Taskade / Mem 一大波 笔记 App 都已经接入了 AI 助手

速度太快了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自从去年下半年 Notion AI 受邀测试刚出现时,火箭君就预测 AI 将成为笔记应用的「标配」,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AI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接近胜任这些基本功能了……要是出个笔记工具不能配备这些基本功能(AI),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当时写道

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所谓的「AI助手」就成为了好几个知名笔记应用的「标配」,而且是直接可以上手使用的那种。剩下的还有几家 App 也正在全速跑步进场,生怕被「甩出赛道」。

今天我们就看看「第一时间」接入 AI 的笔记 App,现在有了怎样的「神通」?

由于只选了一些 App,未必周全,欢迎大家最后留言补充。

Notion

火箭君去年速报的 Notion AI 测试版,和实际来看还是有些差异的。当时顺便说了 Evernote 如何完美的错开了 AI 这波趋势,现在想想还是很可惜。

言归正传, Notion 的 AI 在正式版里面,除了可以直接向 AI 提问以外,而且变得更加「套路化」了,专门为用户 提供了几个常见的「套路」。

我们看到除了 常规的 概括/扩写/语法校验/翻译 以外, 还有一些神奇的「创作选项」:

  • 写博客帖子
  • 头脑风暴
  • 写故事
  • 写新闻稿
  • 写诗(what?)

看来,AI 已经不满足于辅助的目的,AI 希望能够「点拨点拨」人类了。

关于AI 提问「套路化」这点,火箭君非常欣赏, 虽然多数时候,我们自己提问也能达到同样效果,但是架不住一个「懒」字,能少一字就绝不多打一个字。下面要介绍的其它产品,也大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Notion AI 已经 公开可用, 熟悉 Notion 的话, 立刻就能(显著的)看到这些 AI 功能选项。

但是, 这一切不是完全免费的。 目前免费的只有每月 20 次提问。 需要 unlimited access 的话,每月要付 USD10 (当前可能会有抵用优惠折扣)。

注意,这笔钱不是高级会员订阅,只是 AI 服务费。 如果要会员订阅,原来的费用还是要另计的。

Notion AI 的质量也不错,有的人用过后,立刻就去充值了,甚至说感觉人生突然有意义了。 火箭君没有冲动消费 Notion AI,因为下面还有其它几款。

Craft

关于 Craft,火箭君之前有过介绍了, 这里简单描述一下。

Craft 的 AI 中规中矩, 也能创作一些给定题材的文字。 但是, 我觉得菜单布局 不像 Notion 那么清晰。 Craft AI 菜单里面,光翻译成德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 就占了一大堆 ……

不过, Craft 有个不错的特点, 没有把 AI 和会员区分开来收费, 每月 USD5 的Pro 会员就能访问全部功能,包括不限次数的AI。

另外,也许是我错觉,网页版有时会访问不到 AI 的结果, App版的发挥就很稳定。

Taskade

这款App,我以前也有过介绍, 它将 任务清单,笔记,日历,表格,树状图结合在了一起。

现在,Taskade也引入了AI调用。 我们随时可以键入 「/ai」 呼出 AI指令菜单。

Taskade 的计费不太一样, 免费可以每月使用 5000次 AI generations (论字?论词?), 付费到 Pro 可以提升到 50000次。 虽然,升级到Pro版的费用,要 CNY100 每月, 不过可以拥有 20个成员协作,貌似更适合一个小团队。

mem.ai

Mem: The self-organizing workspace

mem.ai 是一款新概念的记录工具。 mem 的逻辑是,我们只管记录, AI来帮助整理或者在合适的时候提醒我们。 关于 Mem 的具体,下次我们看情况另行介绍,这次还是看看它的 AI 助理功能。

讽刺的是, Mem 虽然号称AI加持,但是 AI 助理服务是默认不提供的,另外要付费,升级为 MemX 才行。 升级费用 USD8 每月

升级以后, 我们可以在编辑文字时,呼出菜单, 向AI提问,或者要求AI创作。

总的来说,像 Mem 这类安排我们快速记录的工具,特别适合收集信息类的提问,而不是那种创作文章类的要求。 当然,这具体也要看各位喜欢怎么使用 Mem 了。

最后

除了上述这些 App 以外,不少国内的生产力应用也已经跃跃欲试,例如:笔记工具 FlowUS (之前有过介绍)也已经开始小范围测试 AI 接入。另一款 工具网站Aski.ai 也推出了 提问/创作式的 AI 网页工具。

相信不远的将来,AI助理将会遍地开花,就像之前的 Notion 模块化潮流一样。 我个人挺期待将来任何设备都能接入 AI 的世界, 当然前提是隐私能有保障的话,没人希望自己的提问被收集和分析吧?(其实,搜索引擎不也一样吗?)

上文提及的 App 官方网站

Niotion

https://www.notion.so/

Craft

https://www.craft.do/

Taskade

https://www.taskade.com/

Mem

https://mem.ai/

FlowUs

https://flowus.cn/

Aski

https://aski.ai/

把事情串成线索,介于笔记和日志之间的效率工具#猜猜是谁

笔记和日志之间的平衡

这款 App 并不是什么大厂制作, 但的确发掘出了像火箭君这类用户的一些记录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时间线记录的需求。

先说说我的日常风格。 我有一个文件夹, 里面有很多「事件笔记」。所谓「事件笔记」,就是将一个主题的事件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录下来,更像日志。 比方说:A项目的里程碑记录,办理某些事情的手续经过,甚至是活动和会晤的主要经过。但这种笔记不会面面俱到,只会记录骨架,不记录细节。

这种笔记的好处是将来可以一目了然的看见过去发生的事情。帮助我们回忆「上下文」。但是组织这些事件会很痛苦。例如:

  • 我们可以将事件按照主题分门别类的记录。就像我现在:A项目,B项目这样。
  • 我们也可以纯粹按时间记录,不区分项目,这就和 Daily Log 一样。
  • 或者像之前介绍的 Tana 一样,为每个细碎的记录设立标签,以后可以按标签筛选。(下图为 Tana 的示例)

问题在于,如果输入成本要足够低的话, Daily Log 最好, 但是将来回顾起来很痛苦。Tana 的节点标签虽然可以给出各种视图,但是输入成本很高。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按主题或项目分类,形成「事件笔记」。好在同时进行的项目也不是很多,逐个查看一下即可。 只是需要混合成「时间线」同时查看各个项目的话,就没有办法了。

今天要介绍的这款 App 属于「小而美」的事件记录和组织工具, 「事件的输入」和「日后整理回顾」做了平衡的兼顾。

这款「小而美」的App叫做「事线

事线登场

事线 App 目前只有 iOS 版本,获得了 苹果 AppStore 的「周推荐」。可以在移动设备上方便使用,数据信息目前基于 iCloud 同步或者单机离线使用。

首先,App 默认会让我们按照「项目」收纳事件。 多个项目还可以收纳到 「项目分组」里面。 我们可以把项目看成「文件」,「分组」看成一个「文件夹」。

然后,「项目」内部可以记录一条一条的「事件记录」, App 默认会以时间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 看起来就像「日志」一样。

每一个「事件」都有内部结构,但也很简单,我们可以在其中:

  • 添加附件
  • 编辑详细正文信息
  • 添加标签
  • 编辑事件的日期和时间

有了标签以后,我们就能按照标签筛选事件信息了。(虽然我不觉得同时会出现那么多需要筛选的事情)

「事线」提供了自定义「视图」的功能。我们原本只能以「项目」为单位查看其中的事件。 自定义「视图」则允许我们将多个项目混合在一起,让我们一起查看和筛选事件。 有点像 Omnifocus 当中的自定义「透视」功能。

换言之,App 其实目前是不支持全局检索的,只有「项目」下或者「视图」下,才能搜索和筛选。 这点恐怕会让部分小伙伴不能接受。我倒是觉得,这样反而可以让用户更有侧重更加清晰的看到事件,而不是面对「一锅乱炖」。

值得一提的是,App的「导出」功能也是让我挺惊喜的, App 可以把整个项目 一键 导出为 Markdown 文件。 导出的样子类似下面这样,对于喜欢本地文件归档或者 Obsidian控来说,真的是完美的搭配。 不过,预设的 导出 Markdown 格式,未必符合所有人习惯,如果需要额外编辑,有的人可能反而觉得麻烦。

我推荐的用法

首先,千万不要把「事线」当作一个全功能的笔记软件,App 轻量的功能根本不足以和主流的笔记并论。 所以不要事无巨细的往里面记录内容。 「标签」也要审慎使用,只采用几个最常用的即可,因为显然 App 也不是一个 标签分类的知识库。甚至「附件」也要考虑轻量使用,尤其是考虑到导出时的方便程度。

这款 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 App 我觉得倒更像是一个帮助我们随手记录事情的大致经过或者「里程碑」的工具。有点像「事件记录」版的 Draft App。按这个思路,我觉得后续应该会出现像 Draft 那样的 URL Schema 或 App 接口。

记录的尺度,我觉得应该是恰好让我们能看到整个项目的概貌,而不是细节。除了记录,我们也可以随时在多个项目之间回顾当前的进展。最后,也可以在项目结束时,永久将这些「经过的记录」归档到自己的本地笔记库里面。

最后

这是一款 「小而美」的 App,我相信其背后有不少平日记录的实践总结经验。

我们可以在 iOS 的 App Store 下载「事线」。App 有免费版,也有付费升级版。付费后,可以解锁一些主题颜色或者项目密码等功能,大家按需要选择使用即可。

美中不足的是,App 目前仅局限于iOS,如果还能跨越到桌面设备,甚至苹果以外的平台,那就更好了。 希望作者可以加油。